第八届青田石雕文化节12.05—12.07青田石雕有着数千年历史,以其秀美造型和精湛工艺,为人们所喜爱,享有“在石头上绣花”的美誉。清代,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为贡品。
在本届石雕文化节上有一件从比利时拍卖回来清代中期的青田石雕进行展出我们带大家提前揭秘走进这件作品的背后的故事
《四季平安》是东方国石馆“握瑀山房”国石博物馆的负责人管爱军在2012年从比利时拍卖行拍卖回国的一件清代中期的青田石雕。近日,他带着这件清代中期的青田石雕来到青田,这件珍品将会在第八届青田石雕文化节进行展出。
《四季平安》整体器型是一具古瓶,瓶盖部分用封门金玉冻俏色巧雕而成,上面刻着富贵牡丹和开屏孔雀,孔雀的彩冠尾羽清晰可辨。
古瓶两侧有一对圆环,分别立着鹦鹉嘴衔着瓶口。瓶身雕琢了花瓣窗格,两两相对,并且在四个方向分别刻着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边上还精雕细琢蝙蝠雅饰。底座与瓶身的交界处精心设计了三只和平鸽。
作品有着平安、吉祥、富贵、和平、福寿等美好的寓意。整件作品以镂雕技艺为主,圆雕刻线并用,层层叠叠,规整繁复,极尽巧工之能事,彰显器物之华光。
四季平安瓶背后的故事 管爱军告诉我们,2012年,他的一位亲戚在比利时逛拍卖行时看到这件石雕作品,就拍了照片发给他,他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件精美的青田石雕作品。在了解了一些情况后,第三天就买了机票飞去比利时,将《四季平安》拍了回来。
管爱军说,自己对《四季平安》的青睐正是因为它从设计形制、精选材质、布局构思,无一不彰显大国工匠精神。尤其是它灵活运用多层镂雕、透空镂雕和立体镂雕,展现了青田石雕的高超技艺,镂雕是青田石雕艺术的绝技,完全具备“精、美、奇、细、真”的特点。
推测为清中期宫廷藏品 由于年代较远,该作品何时流出海外已不可考证,但据相关专家推测是清代中期的青田石雕作品。
管爱军这个作品一直放在深圳的东方国石馆进行展示,期间有很多资深的收藏家过来参观,都认为这是清中期的宫廷里的藏品。他们提出的证据是瓶身边上的两只鹦鹉,因为鹦鹉是清中期的外来物种,以前只能供宫廷里使用,民间是不可以用的,以此推测出年代大致是清中期。
一直以来,管爱军在深圳从事青田石的运营和推广工作,目前是东方国石馆“握瑀山房”国石博物馆的馆长。东方国石馆收藏有超过600多件精美青田石艺术品,拥有大量的国家级青田石雕工艺品大师创作艺术品,让青田石成为深圳乃至广东的一个石文化推广窗口。
这次带《四季平安》回家,正是希望能借助石雕文化节的契机,将这件青田石雕代表作进行展示,向世人展示青田石雕的高超技艺,进一步弘扬青田石雕文化。
不单单只有《四季平安》其实我们石雕的“留洋史”很丰富哦~
青田石雕早在清朝初期远销海外 民国24年英文版《中国年鉴》载:“前在十七、十八世纪年间,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莫斯科最多),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
同治三年(1864),青田方山人杨灿勋乘船横渡印度洋,过非洲好望角,运青田石雕产品远销英国。光绪初年,山口村林茂川,更新石雕品种,销往欧洲,颇受欢迎。山口村著名艺人林茂祥,亦于光绪年间(1875—1908),镌销石雕于美国旧金山等地。其作品维妙维肖,独具一格,深受国外人士赞赏。光绪十八年(1892),“有山口村民季兆等7人贩卖石雕,自南洋群岛及印度一带销售,辗转至法兰西境,营业日见发达。
早期青田的“番邦客”贩卖的青田石制品
民国4年(1915),美国因巴拿马运河告成而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又称“万国巴拿马赛会”)。在此赛会上,青田石雕艺人周芝山的“梅鹤大屏”“瓜盒”“牡丹瓶”等12件作品和金兼三(又名金针三)的“小屏风”,均获博览会银牌奖章。
1916年美国纽约,青田华侨周旭卿、周芝山两兄弟在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获得石雕金奖之后,到纽约开店销售青田石雕。
四季平安瓶将于12月6日在青田会展中心进行展出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去一睹这件传世之作的风采